宇宙的最终归宿在哪儿?
一、宇宙的最终归宿在哪儿?
三种,膨胀,形成单个大黑洞,还有人认为在黑洞中创立新宇宙(就像大爆炸)
二、宇宙的未来有哪些结局?
任何一种结局看起来好像都在预示生命的消亡。如果宇宙的最终命运是熊熊烈火,“大崩坠”就会熔化一切,甚至亚原子粒子也难逃厄运。另一方面,如果宇宙以无边的寒冷和黑暗而告终的话,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就有可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例如,智慧生命可以通过从洞中提取引力能来获得能源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是,在所有的物体都已经衰减到差不多相同温度(略高于绝对零度)的情况下设法维持生存,就像是要利用—潭死水来推动水磨一样困难。
不过我们的最终命运目前还无法确定,部分原因是我们还不能判断扩张和有行引力这两者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大多数天文学观测的结果支持前者,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中之一是令人大伤脑筋的“暗物质”问题。对星系运动方式的研究表明,星系中蕴藏着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说明我们能够看到的恒星和星云仅占宇宙物质总量的1%至10%。其余的物质是不可见的;这些物质并不发光。目前还没有人知道这些暗物质到底是什么。—钟可能性是它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构成的。在我们能够确定暗物质的成分并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计算之前,以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一切为基础对宇宙的未来进行预测是绝对靠不住的,这就像是首先在乡村俱乐部对几个打高尔夫球的人进行民意测验,然后根据测验结果来预测全国大选的结果一样缺乏可信性。
同时,讽刺文学作家和宿命论者对于这种“火或冰”的结局也感到了一种带有苦涩意昧的满足,这充分反映出人类,思维意识的精髓:没有人可以活着脱离中活的苦海。而这正是使我对这一宇宙的最终命运产生怀疑的原因。我们在开科学方法研究宇宙哲学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是:宇宙的发展变化常常并不符合我们长期以来已经确立的思维方式——要理解宇宙,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海森伯格的不确定原理等诞生于20世纪的概念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万亿计的亚原子粒子在我们的身体里快速运动但却并未造成任何损害,这些都是现代宇宙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我们有理由假设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人们将敞开大门接受一些更加奇异的概念。因此,我们或许有可能从尚未开启的大门下面瞥见门后发出的几道光线,而在这儿道光线的帮助下我们也许就可以对宇宙的未来作出更加准确的预测了。
三、玩转宇宙中宇宙最后怎么样了 ?
宇宙开始爆炸了 ,后来只有黑刀等地球人活下来,宇宙也重新形成,成为宇宙的神秘游客。
四、《三体》程心最后为什么永生了?
《三体》程心代表人类的美好品德,她的存在如同黑暗广袤宇宙中的一道微光,就如原著中的名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程心一直活着就代表人类文明没有消失,所以她一直活到了宇宙重启那一刻。
三体3最终结局如下:
小宇宙中只剩下漂流瓶和生态球。漂流瓶隐没于黑暗里,在一千米平方的宇宙中,只有生态球里的小太阳发出一点光芒。
在这个小小的生命世界中,几只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环境中静静地飘浮着,有一条小鱼从一只水球中蹦出,跃入另一只水球,轻盈地穿游于绿藻之间。在一小块陆地上的草丛中,有一滴露珠从一片草叶上脱离,旋转着飘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缕晶莹的阳光。
此时的幸存的人类剩下三拨:首先是蓝铯空间号和万有引力号上的人们,飞到距太阳系几百光年光年外的地方,开拓了新世界;接着是程心,飞到云天明送给她的那个星系,遇到了新世界派来等她们的人关一帆;以及男主角云天明
然后,程心跟关一帆坐的飞船遇上了黑域,时间一下子过去了几千万年,除了他们两人,其他人类不知死活了。再往后,就是宇宙末日了,等候宇宙重生。
五、宇宙如何产生,最终又会怎样呢?
一、现代科学家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理论)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二、宇宙的最终命运
在物理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在力求对时空大尺度上,即从整体上认识宇宙。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都是人们关心的课题。人们已经认识到,客观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以现代高能粒子物理与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宇宙学,已能从理论上描述出从大爆炸(Big Bang)到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整个过程。大爆炸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证实。
把宇宙想象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相同的最后一次尝试是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美国天文学家赫尔曼·邦迪(Hermann Bondi )美籍奥裔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Thomas Gold)提出了稳恒态宇宙模型(Steady-state model)。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物质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是均匀不变的。根据这一原理,哈勃常数应是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宇宙既然不断地在膨胀,同时又要求保持宇宙物质分布上的均衡,且不随时间改变,必然要求物质在不断地产生,又随宇宙的膨胀不断脱离视界而去,从而保持宇宙物质的密度始终不变。但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后来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河外射电源计数结果也与它的预言数不一致,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大多数科学家否定了。目前公认的理论是所谓的“宇宙标准模型”,它给出了一个以大爆炸为起点,一直推演到现今宇宙演化的时间表。按照这个理论,宇宙是以大爆炸为起点的,空间和时间从那时起诞生。但是,如果认为宇宙是有起点的,那我们当然要问它是否也会有终结的时候。若有终结,那它最后结局又将是怎样的呢?
几代哲学家苦苦思索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天体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们的天职,不过他们对宇宙最终结局的种种描绘并不美妙。以斯蒂芬·霍金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宇宙将会在一次大坍缩(Big Crunch)中灭亡,而这种大坍缩与宇宙诞生时的大爆炸正好相反。也有科学家认为,未来的宇宙将会不断膨胀下去,而且膨胀速度越来越快。当宇宙膨胀到一定时候,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质如恒星和行星的能量都将被耗尽。最终变成一个寒冷而死寂的世界。
那宇宙的最终结局到底是哪一个呢?其决定因素就是宇宙的总质量。围绕这个最关键的数据,科学家们展开了积极地研究,尤其是要搞清神秘的暗物质到底是什么,它的数量又有多少。李政道认为这个问题是21世纪的四大科学问题之一。